心有所向,道路都光明
[日期:2020-09-08] | 作者:德育处 1656 次浏览 | [字体:大 中 小] |
近日,以总分676分位居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留守女孩钟芳蓉,因为选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。据报道,一些网友建议钟芳蓉报考更有“钱途”的专业,认为考古专业太冷门。对此,钟芳蓉表示,她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,受到樊锦诗先生影响报考了考古专业。樊锦诗先生得知此事后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一起,为钟芳蓉送去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《我心归处是敦煌:樊锦诗自述》一书,还写信鼓励钟芳蓉:“不忘初心,坚守自己的理想,静下心来好好念书”。
钟芳蓉身上有许多可贵品质。她曾是留守儿童,从六年级开始在校住宿,一个月回家一次。相比于一般人,她无疑要付出更多才能取得优异成绩。从这个角度讲,钟芳蓉是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榜样,无论勤奋好学还是积极进取,都让人感佩。
在分数满足招录条件的前提下,考生报考什么样的专业完全是个人选择,有人喜欢金融,有人喜欢法律,有人喜欢哲学,只要追随自己的内心都值得激赏,他人无须置喙,更不必指指点点。同时,不能因为有人报考了金融等热门专业而嘲弄他们,认为他们急功近利。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,之所以引起“非议”,一个重要原因是,有网友认为依照她的家境更应该选择含“金”量高的专业。
有句话说得好:“选择你爱的,爱你选择的”。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,自有合情合理之处,正如她在给樊锦诗先生的回信中所说:“樊先生选择了敦煌,选择了坚守,成为了‘敦煌的女儿’,也找到了心灵的安顿。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,去选择北大考古,选择为考古献身,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。”
一句“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”,令人动容。这话让人看到了年轻人身上的沉静,更感受到了当今青年的时代视野。世事喧嚣,人心浮躁,但总有一些人能够摆脱束缚,沉潜下来,愿意安心做学问,愿意踏踏实实地投入到研究当中,愿意坚定地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做新时代的新青年。
应该承认,相比于其他来钱快又风光的专业,考古确实“寒酸一些”,也寂寞一些。按钟芳蓉的考分,她完全可以选择报考很多热门专业,而她选择与清寂为伍,体现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,也体现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价值传承。由此不能不提樊锦诗。
据公开报道,1962年,樊锦诗因为实习来到敦煌。次年,北大毕业的樊锦诗被分配回敦煌研究院,一待就是50多年。当年,那是多么恶劣的条件?樊锦诗说,到处是苍凉的黄沙、无垠的戈壁滩和稀稀疏疏的骆驼草。洞外面很破烂,里面很黑,没有门,没有楼梯,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“蜈蚣梯”爬进洞。那又是多么可敬的坚守!她在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留史、续史,她为敦煌工作的数十年,正是莫高窟发生巨变的数十年,也是敦煌研究院事业日新月异的数十年。
樊锦诗说过,敦煌研究院能有今天,功在祖先千百年来多元性、持续性“接力”,留给我们一座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;功在一代又一代莫高人坚守大漠、无私奉献的艰苦奋斗。今天,我们的物质文明超乎寻常地发达,但我们仍需精神创造。一定程度上说,报考考古专业,就是传承无私奉献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就是展现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、使命在肩的担当勇气。
不是非要选择冷门专业才显担当,但是报考考古等冷门专业,特别是向樊锦诗看齐,传承她身上的坚守精神,正体现了新青年的坚定和开放。
值得一提的是,钟芳蓉的选择,获得考古圈纷纷欢迎和祝福,一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团宠”。与其说这是力挺钟芳蓉,让她安心,不如说这是呵护年轻人的价值观,是全力维护喧哗之中的宁静,是保护弥足珍贵的文化责任。
事实上,相比热门专业,冷门专业的确更需要善待。更重要的是,无论专业冷热,只要与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,就是值得推崇的。
更何况,沉浸于冷门专业,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就。比如,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泽山,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炸药。他说:“专业无所谓冷热,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会大有作为,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。”
“心之所向,身之所往,求学之旅,桥都坚固,道路都光明。”有句话说得好,热爱可抵岁月漫长,祝钟芳蓉如愿以偿,在自己热爱的专业中找到发力点,更期待每个人都能无惧人言,都能追随内心,在人生选择和家国需要中找到切入点,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。(钟焦平)